用好《军事理论》课程思政资源培养战略人才

发布时间:2023-11-05    来源:网络

  作者:罗方禄(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柯闻秀(教育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中南大学))

  习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这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培养战略人才的内涵、方法和必要性。

  战略人才的特质需要军事理论教育涵养。针对战略人才特质,一是要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二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三是复合型,战略性人才的特质符合一般人才的特质,但从培养目标、方法和具体内涵来看,其定位和要求显然更高,更加注重对人才的价值塑造,更加注重个人成长成才成功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统一,也更加需要战略人才聚焦解决世界经济、科技、健康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要实现这些目标,从课堂教学的层面考虑,要充分挖掘、运用多门课程蕴含的专业知识和价值塑造的教学资源。从现有的高校课程设置来看,《军事理论》是其中之一。2019年,教育部、国防动员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该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其中“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要求与培养战略人才的目标要求及战略人才的特质具有极强的一致性。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军事课要以习强军思想和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服务。这一规定体现出鲜明的共建性和交叉性,应当更容易汇集教学资源,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现实中却存在课程归属的模糊性问题,导致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效都难以得到保证。造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指导和管理这门课程的职能部门交叉,且不负责具体的教学管理。目前,《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以国防动员部门指导、管理为主。尤其是《军事技能》,由高校所在省、市国防动员部门全程指导、监督,并在选派军训教官、方案、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但对《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关注较少。对应教育部门,该课程的建设又归口体艺部门,但该部门主要负责的又是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领域。这种设置导致多头指导变成缺乏专业指导的现状。

  二是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尚缺乏统一规范。调研发现,《军事理论》课程由高校武装部、保卫部门设置、指导、管理居多,将课程教学以专题的形式穿插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以大班授课为主,课时和教学效果都难以得到保证。直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印发后,一些地方高校教务部门才将《军事理论》作为必修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或管理类教学科研单位负责实施,以小班教学的方式,完成36个学时的授课任务。

  三是学科归属不明晰。军事理论在军队院校可以归属军事学学科,但地方高校没有设置军事学的权限,这制约了军事理论课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项目申报,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为了发挥好军事理论教育对于战略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迫切需要解决好《军事理论》课程归属问题。同时,要充分挖掘好《军事理论》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我国的军事理论形成和发展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思想,在无数革命先烈的实践探索中凝练、升华,在国防建设中开拓创新。我国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史与中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伴相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所需来看,加强国防建设,凝聚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有力的保障力量,这离不开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战略人才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自觉将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其内在精神动力在于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塑造。

  目前,《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国防建设和动员、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形势、军事思想、新军事革命、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等,既包括了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内容,也包括了跟打赢信息化战争密切相关的科研攻关战略任务,能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激发大学生的爱党报国意识。因此,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政策优势,加强课程建设。

  一是明确《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归属,将其与《军事技能》分离,交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管理,严格执行小班课程教学,确保完成规定学时,解决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局限,并以《军事理论》为载体,培育课程思政的生长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互融互促。

  二是通过成立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相关研究机构等措施,畅通军事理论课教师在项目申报、科研平台构建渠道,可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学科支撑,助推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培育地方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科研领军人才。

  三是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双循环”场域。一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法,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设置讨论话题,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利用AR、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结合国防动员、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教学要求,模拟实战对决和武器运用场景,组建学生讲师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体验课堂,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觉参与。最终打造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的“双循环”场域,全方位、高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战略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